光啟明朝體當代手法融匯古今與中西的創(chuàng)新字體
光啟明朝體起源于與上海天文館的合作,為「中國古代天文展」所設計的展覽標題體。字體藍本參照繪制于明崇禎七年(1634 年)的《赤道南北兩總星圖》,由禮部尚書、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主持測繪,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精心設計,意大利傳教士羅雅谷嚴格校訂,欽天監(jiān)眾多官員參與制作?!冻嗟滥媳眱煽傂菆D》代表了當時東方星象學的最高水平,是目前中國傳世最早的大型全天星圖,被列入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「世界記憶亞太地區(qū)名錄」。
提取明代雕版風格,以現(xiàn)代字體的標準重新設計
從明朝萬歷年間至明末,天主教在中國士大夫和基層民眾中得到了很大的傳播,極大促進了中西文化、思想和科學的交流。明朝來華的傳教士,熟悉漢語,了解中國社會。而以徐光啟為代表的精英階級,也熟悉外語,了解西方最新的科技成就。明代與當代,中西交匯的歷史場景再現(xiàn),激發(fā)著我們設計出光啟明朝體。
中西文字體排版樣張排版樣張
明朝是中國雕版印刷業(yè)的高峰,今天被中國人稱為「宋體」的字體風格,正是成熟于明朝。光啟明朝體并非簡單描摹的復刻字體,而是提取明代雕版的風骨,揉入楷書優(yōu)美的筆意,適用于當下數(shù)字閱讀與時代審美的一款多語言字體。
中西方古典字體的雜交創(chuàng)新,如字母t模擬了兩種不同的書寫工具
替換字形與連字,還有字母 s 的歷史字形,根據(jù)上下文本自動切換
文化交融是沖突與矛盾的解決方案,最后得到的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雜交(hybrid)是最好的結(jié)合方式。穿越回明代,一個懂得拉丁字母的中國刻工,會如何處理這兩種文字?光啟明朝體,既遵循中西文各自的書寫傳統(tǒng),又嘗試偶爾的「錯位」與「誤讀」。數(shù)量眾多卻差別微妙的替換字形;基于上下文本的自動切換;字母s的古典寫法,不僅展現(xiàn)出雕版字體的參差之美,更是一種用當代手法融匯古今與中西的創(chuàng)新。
中西文字體排版樣張
文章來源:三言官網(wǎng)